
10月21日,走进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枣园镇山南村地毯厂,机器轰鸣,村民熟练操作地毯生产线。曾经的“休眠资产”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、创造村民就业的“活力资源”。
面对工厂闲置多年的情况,山南村主动出击,通过“村集体提供场地、企业负责经营”的合作模式,成功引进地毯业务。这种模式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建厂成本,还转化了闲置资源,让村民在自己的田地里找到了工作。学会“企业可以自由上阵,村民可以增加收入,真是双赢!”山南村支部书记梁兴华说。
早期公司成立伊始,就面临“招工难”,一些城镇居民,特别是要照顾家庭的妇女,苦于缺乏合适的岗位。枣园镇政府迅速行动,组织镇村干部成立服务队,排查劳动力过剩情况,建立工作台账,“把工作送到家门口”,让群众有归属感。针对技能不足的问题,该镇正在联系企业设立“岗前培训点”,通过“师傅带徒弟”、“干中学”的方式,帮助村民快速掌握地毯编织技能,实现“培训就业”。
如今,地毯厂的工人们又忙又好。村民沉飞雄笑着说:“以前要出去打工,现在走几步就能到工厂了,收入稳定了,可以照顾家人了!”目前,村民们何先生在工厂工作收入丰厚,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因租金收入而增长。闲置作坊生机勃勃,村民腰包鼓鼓,乡村振兴产业动力更加强劲。 (摄影/李晓宁)
10月21日,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枣园镇山南村嘉明地毯F厂,村民在熟练编织地毯。李小宁 摄
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信息等)版权归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:
[email protected]